近日气温逐渐攀升,降雨频繁,为蚊虫的滋生提供了温床,也为登革热的传播提供了契机。什么是登革热?怎么预防登革热?今天让我们就登革热的症状、传播和防控进行全面解析。
登革热(dengue fever,DF)是由登革病毒引起,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,高热、皮疹、全身肌肉骨关节痛、淋巴结肿大、出血倾向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等。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尤其是在东南亚、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近年来我国广东,云南,广西等省份也时有发生登革热输入性和本地疫情,今年我省局部地区已出现登革热疫情。
一、登革热典型症状
登革热传播速度快,通常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感染大范围的人群,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。目前,登革热无特效疗法,亦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。
1、症状:突发高热
发病比较突然,有畏寒、发热、伴疲乏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℃~40℃,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。
2、症状:“体痛”
感到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和骨骼痛,整个人觉得很疲乏。
3、症状:“发红”
脸部、颈部、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,貌似“酒醉状”,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、浅表淋巴结肿大、牙龈等无端出血等。
4、症状:“皮疹”
于病程5-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、皮下出血点等,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,不高出皮肤,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,多有痒感。
二、传播途径:伊蚊是罪魁祸首
登革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(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)。
白蚊伊蚊和埃及伊蚊
传播链:患者→蚊→健康人。蚊子叮咬登革病毒感染者后,病毒在蚊体内增殖,再通过叮咬传播给他人。
高发季节:夏秋季是伊蚊活跃期,但春季清理越冬蚊卵同样关键。
四、防控核心:灭蚊防叮,全民行动
清积水:水养绿植、花盆托盘、闲置容器积水每5~7天换水或清理一次(蚊卵2~3天即可孵化)。
防叮咬:安装纱窗、使用蚊虫驱避剂,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。
社区联防:配合开展“翻盆倒罐”运动,清除公共区域积水。
近期出游人员:出发前。了解旅游目的地登革热的流行情况,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前应适当准备防蚊灭蚊用品,如:防蚊液、花露水、蚊香、电蚊拍、灭蚊灯、蚊帐、高效低毒灭蚊药等。
国内登革热疫区返湛和归国人员:回湛后14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如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4天疫区旅居史。
(撰文:银学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