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欢迎光临湛江市卫生防疫信息网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疾控动态 > 健康提示

关于我省近期洪涝灾害后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提示

发布时间:2017-07-06 字体

  近日,我国南方多省份湖南、广西、江西等地遭遇暴雨连袭,6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,最严重的地区湖南省受灾人数达400万余人。受上游来水及强降雨影响,我省西江水位快速上涨,防汛形势严峻,肇庆市封开县紧急转移受灾民众3078人。我省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,其中韶关34乡镇受灾,受灾人口约5977人;阳江市18个镇街受灾,共解救转移群众8453人;目前,灾情减缓,灾后防疫不容忽视。

  洪涝灾害容易造成水源污染,再加上灾后苍蝇密度增加,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风险,主要风险病种包括:霍乱、甲肝、戊肝、伤寒/副伤寒、细菌性痢疾、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各种食物中毒。洪水过后,坑洼等地多处积水,造成蚊蝇等大量滋生,由蚊蝇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、登革热等发病率也会上升。暴雨和洪水,会迫使鼠类逃离原来栖息地向高处转移,居民区便成为家鼠、野鼠逃生地,鼠和人群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,导致了鼠源性传染病蔓延。主要风险病种包括: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。此外,由于受灾人群生活条件受到影响,生活习惯被改变,容易导致接触传播为主的传染病发生,主要的影响病种包括: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手足口病等。

  发生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地市,应及时收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受灾信息,评估公共卫生服务受损与可及性等影响;并针对可能涉及的水源性、食源性及自然疫源性等疾病进行疫情风险评估,主要评估病种包括:霍乱、甲肝、戊肝、伤寒/副伤寒、细菌性痢疾、其它感染性腹泻病、食物中毒、钩体病、流行性出血热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手足口病等。如发现可疑传染病暴发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、紧急疫苗接种、环境消毒及病媒消杀灭等疾病控制措施。

  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及灾区群众预防疾病措施

  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:

  霍乱:由O1群和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发病急、传播快、波及面广、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。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,剧烈腹泻。一般为无痛性腹泻 (偶有腹痛)。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,大便呈黄水样,米泔样,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,肌肉痉挛 (小腿痉挛)。

  伤寒:以持续高热、相对缓脉、特征性中毒症状、脾肿大、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,肠出血、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。

  痢疾: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、慢性肠道传染病。急性菌痢临床表现为腹泻、腹痛、里急后重、可伴有发热。脓血便或粘液便,左下腹压痛,中毒型可急性发作,高热,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,有时出现脑水肿,甚至出现呼吸衰竭。

  甲型肝炎: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以乏力、食欲减退、厌腻、恶心、腹胀、稀便、肝区疼痛等为临床表现,部分患者伴有小便赤黄、眼巩膜变黄、全身皮肤变黄;儿童常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精神不振、不爱动等。

  感染性腹泻:由侵袭性大肠杆菌、肠产毒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。其临床表现,腹泻为稀便、水样便、脓血便等,伴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、发热、腹痛,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。

  食物中毒: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,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。以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临床特征。

  灾区群众预防疾病重点:防止“病从口入”

  1.不喝生水喝开水;

  2.食物要彻底煮熟,剩余食品吃前要彻底再加热,并趁热吃;不吃未煮熟的食物,可削皮、剥壳者例外;不吃腐烂变质食物,熟食品要有防蝇设备;

  3.接触排泄物后,应立即洗净手;即使安全处理病人的排泄物;

  4.教育儿童不要随地大小便;

  5.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吃“大席”;

  6.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诊、自觉隔离。

  虫媒/人畜共患病:

  登革热: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,高热,头痛,肌肉、骨关节剧烈酸痛、部分患者出现皮疹、出血倾向、淋巴结肿大、白细胞计数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。

  流行性乙型脑炎:简称“乙脑”,是由乙脑病毒引起、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。以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,抽搐,病理反射征阳性等脑实质病变表现为主,脑膜刺激征较轻。

  钩端螺旋体病: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简称钩体病,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乏力、小腿肌肉触痛、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,严重者可造成肝、肺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受损,并危及生命。

  流行性出血热:由汉坦病毒引起、以鼠为主要传染源、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起病急、畏寒、发热(38℃以上);全身酸痛,乏力,呈衰竭状;头痛,眼眶痛,腰痛(三痛);面、颈、上胸部充血潮红(三红),呈酒醉貌;眼睑浮肿,结膜充血,水肿,有点状或片状出血。

  灾区群众预防疾病重点:

  1.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,如防止食物被鼠觅食或受鼠的排泄物污染,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,不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捣动鼠窝等;

  2.提倡干田割稻,在稻收季节将田水排干后再进行收割,可避免和疫水接触;

  3.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、洗衣物等,下水作业尽量穿长筒胶鞋,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;

  4.充分利用蚊帐、居室内喷洒滞留型灭蚊药或驱避剂,居室周围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;

  5.人畜隔离,改善居住环境,降低居室周围的蚊虫密度,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;

  6.排除居住环境周围的各种积水,清除杂草,减少其孳生地,降低蚊虫的密度。

  接触传播类疾病:

  手足口病: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表现口痛、厌食、低热、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。

  红眼病:学名是传染性急性结膜炎,是由细菌、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、伴有脓性、水样或粘性分泌物。

  浸渍性皮炎(“烂脚丫”、“烂裤裆”):由于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,手足部位糜烂、脱屑和渗出,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,通常位于手指、脚趾间。

  灾区群众预防疾病重点:

  1.避免共用洗脸水或毛巾等,防止红眼病暴发;

  2. 注意手部清洁,不用手、尤其是脏手揉眼睛;

  3. 为预防皮肤擦烂,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随身用毛巾等擦汗;

  4.避免接触可疑患者。

  如欲了解更多传染病防控知识,请关注“广东疾控”微信公众号。

(转载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)